当前位置:首页 >> 印象志丹
恢复窄屏

刘志丹和谢子长的革命情谊(二)

发布时间:2016-10-27  来源:志丹文明网

  编者按:提起刘志丹和谢子长,在陕北、西北人民心中,那都是“青天”般的人物,在中国革命史上他俩都是以“民族英雄”而彪炳史册。纵观西北革命历史,刘志丹、谢子长俩位革命家,有时并肩作战,有时分别活动。但是他们的革命志向始终如一、坚定不移,他们之间的战斗情谊始终牢不可破、亲密无间,可谓是伟大的革命友谊。

  赤胆忠心为革命

  刘志丹、谢子长在兵运工作中,面对千变万化的复杂形势,九死一生,表现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胆略。但他们从不气馁,屡败屡战,互助友爱,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多次受到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处理,他们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1932年6月1日,党中央在上海召集了满州、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六个省委负责人参加的“北方会议”,决定将陕甘游击队编为红二十六军,并决定派杜衡(曾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为红二十六军政委。

  1932年12月下旬,杜衡来到陕甘游击队,在12月22日召开的党、团员大会上,严厉批评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等犯了“流寇主义”“稍山主义”“土匪路线”“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并擅作主张,开除了谢子长的党籍(后来省委查明事实真相,撤销了这个错误的决定),挑动战士,召开军人大会,批判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并以调上海“受训”为名,要把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赶走。

  为了顾全大局,保持部队领导核心的稳定性,谢子长主动提出他和阎红彦离开部队,让刘志丹和杨重远留下继续工作,当时不少同志也提出同样的意见,最后杜衡不得不接受。后来,在“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后,杜衡只给了刘志丹一个宣传员的工作。后经二十六军全体团干部、战士共同反对,杜衡才勉强给刘志丹一个团政治处副主任的工作。

  1933年5月间,杜衡利用其政治委员的职权,强令部队南下,使弱小的红军冒着极大的危险,向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陕西关中地区进攻。红二十六军在蓝田一带几次遭敌人包围,刘志丹、汪锋、王世泰、吴岱峰等同志指挥部队进行了英勇战斗,胜利突围。但是部队损失惨重,大部分同志牺牲、失散。谢子长知道后,痛心疾首,立刻把相关情况汇报给上级。

  刘志丹回到照金后,并没有因受到不公正待遇灰心丧气、心生怨恨,而是相忍为党、顾全大局,立即开始了红二十六军的重建和恢复工作。

  以至后来在陕北肃反中,当刘志丹得知逮捕自己的密令后,仍只身前往密令发出机关所在地瓦窑堡,避免了红军内部自相残杀,维护了党团结,表现了对党对人民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极强的党性原则。

  战友情谊深似海

  在长期的并肩战斗中,刘志丹和谢子长之间有兄弟般的情谊,从中既有无私的支援,又有充分的信任。他们从不争高论低,而是互相尊重,互相谦让,关键时刻还能以大局为重。他们之间的感情是非常真诚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形势发展和斗争需要,中共西北党、政、军组织逐步形成了陕甘边和陕北两个部分。虽然两个部分在组织名称(一个叫陕甘边特委、一个叫陕北特委)、武装力量的建制(一个是红二十六军、一个是红二十七军)、根据地的建设(一个叫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一个叫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以及领导关系(陕甘边一直属于陕西省委领导,而陕北特委却几易领导关系,有时归北方局领导,有时又归陕西省委领导)等各方面不同,体制复杂,关系错综。但两个部分始终互相帮助、互相支援、亲如兄弟、情同手足。特别是谢子长和刘志丹,不论革命情谊或个人关系都是亲密无间的。他们既能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又能互相谅解、互相帮助,体现了共产党人团结奋斗的合作精神和真诚的革命情谊。

  1934年7月8日,在安定县阳道峁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郭洪涛任政委,贺晋年任参谋长,率部南下,到南梁与红二十六军(时任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的刘志丹)会合。刘志丹、谢子长两个亲密战友久别重逢,促膝交谈,就陕北和陕甘边根据地的发展交换意见。两位领导意见相投,两军指战员更是情绪激昂,上下一片欢腾。最后决定由谢子长兼任四十二师政委;调红四十二师三团团长王世泰去陕北,协助陕北红军粉碎敌人对陕北苏区的第一次“围剿”,由谢子长统一指挥。这次会合及领导层的相互调任,充分体现了两支红军的团结友爱,也是刘志丹和谢子长之间伟大友谊的结晶。

  1934年8月26日,谢子长在清涧河口镇战役中胸部中弹负伤。8月28日,他带伤出席了中共陕北特委寺焉里会议,并决定建立陕北红军独立师。9月1日到15日,先后两次带伤指挥部队在安定县董家寺击溃敌军一个营并攻克安定县城,击毙民团团总李丕成,粉碎了国民党陕北当局对陕北苏区的第一次“围剿”。9月18日,红军陕北游击队一支队在安定崖窑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一团,谢子长主持红一团的改编仪式。由于连续奔袭作战,谢子长伤势愈加严重,不得不离开部队养伤。

  1934年10月,刘志丹率红二团北上,到达安定县水晶沟看望了正在养伤的谢子长。此后一段时间,谢子长为躲避敌人搜捕,曾辗转多处养伤,刘志丹也随之多次探望。

  1935年初,得知谢子长伤势恶化、病情危急的消息,刘志丹立即再次前往,并就西北党和军队的统一领导以及第二次反“围剿”计划等问题和谢子长进行商讨。

  1935年1月20日,天刚蒙蒙亮,刘志丹就来到安定县灯盏湾。

  一进窑,就拉着谢子长的双手,哽咽着说:“老谢,你成这个样子了,为甚不早给我说……”

  谢子长看到刘志丹,心情很是激动,顿时泪流满面,一时说不出话来,吃力地捉住刘志丹的臂膀,半天才说:“老刘,我早盼着你来哩,我约莫你也快来了!”

  刘志丹见谢子长病成这个样了,埋怨说:“你咋不早点给我来信呢?”

  谢子长说:“已派南贵成去给你送信,可他至今还没有回来。”

  其实,他们还不知道,南贵成已被敌人抓住活埋了。

  过了一会儿,谢子长又一字一板地说:“老刘啊,你来了就好了!看样子我是不行了,陕甘和陕北军事工作的重担就要全落在你肩上了,也只有你的肩膀才有力量挑起这副担子!”

  听到这里,刘志丹又难受又激动,泣不成声地说:“老谢,不要这么说,你要活呀!你的伤能好,一定能好!”。

  在商议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人选时,刘志丹提议要谢子长担任主席,谢子长诚恳地说:“这样不好,从革命利益考虑,还是你当主席合适,我成了这个样子,不能到职工作,何必应那个名哩?”刘志丹恳切地说:“你是老大哥,还是你挂帅,我协助你完成任务”。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感人肺腑的话,使在场的人深受感动,他俩的崇高革命品质也永远为人们所称颂。

  1935年2月21日晚,谢子长在灯盏湾逝世,终年38岁。

  谢子长逝世后,刘志丹万分悲愤。一天,他把二十六军二团代理团长杨森叫来说:“你也知道,对老谢的逝世绝对要保密,到了哪里都要打出老谢的旗号,大张旗鼓地说是谢子长的队伍。这样,就能给群众壮胆,使群众受到鼓舞,同时,反动派一听老谢还活着,必然闻风丧胆。这么干对革命有利。”

  天不尽人愿,一年之后,刘志丹又在红军东征中牺牲,终年33岁。陕北再度陷入无限的悲痛之中……(胡建满)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