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印象志丹
恢复窄屏

【红都文史】李铁映与麻地坪

发布时间:2016-04-11  来源:志丹文明网

  志丹县是刘志丹将军的故乡,陕甘边红色革命的策源地,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党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继瑞金之后奠定的第二个红色首都。就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又有多少传世的故事发生在这个原本荒凉而贫瘠的土地上。2005年9月26日,这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李铁映第二次来到这里考察工作,他那高大魁梧、温文尔雅、和蔼亲切的形象,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到之处都洋溢着融洽、轻松的浓烈气氛。在和老红军及地方党政负责人亲切座谈时,深情而豪迈地说:“我是陕北人,也是志丹人”。深深的情感,纯纯的乡音,感染着每一个人,让大家对我们敬爱的副委员长除了崇仰又多了一份亲切。“我是陕北人,也是志丹人”,这句话好像在说明着什么?那就要追溯到1936年了。

  迫于当时的形势,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时任红一方面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的李维汉和担任中央执行委员的妻子金维映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经血雨腥风的磨难,终于在1935年10月抵达了陕北,由于长期经受生死争战和饥寒交迫的煎熬,他们的身体受到了很大的损伤,但是夫妻能够在陕北得以团聚,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满满的幸福化作了热泪充满眼眶。在陕北,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通力作战,一举粉碎了国民党重兵对陕甘边和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于1936年7月3日奠都志丹县,7月9日《红色中华》报第286期向世界宣布了这一消息,志丹因此成为继江西瑞金之后的又一个红色首都,由此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的局面。伴随着高昂的革命热潮,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党校校长的李维汉,更加废寝忘食的工作,而妻子金维映也担任了中央组织部组织科科长,9月9日(据胡海兰回忆)妻子金维映顺利产下一子——李铁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当时的情况又令他们忧心忡忡。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为金维映留下了后遗症,身体虚弱,分娩后更是体力不支,奶水严重不足,根本无法养活孩子。面对这个情况,组织上最后研究决定,在当地寻找一户人家抚养孩子。通过一个名叫李清海的医生了解到,在县城南二里地的麻地坪村,有个叫段世章的家里有三女一儿,不幸儿子刚刚夭折,便有了抱养男孩的想法,且段家家庭可靠,条件合适,段妻也有奶水可以喂养,于是在李铁映出生后的第七天,就被送到了段世章的家,同时带去了一个装满孩子衣物的红木箱子。(带来的红木箱子、皮夹子于1993年被浙江省岱山县金维映纪念馆收藏)

  段世章,生于1902年,原居住在陕西榆林双山堡段家湾,后因连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人们吃糠咽菜,食不饱肚,有的地方连树皮、草根都吃光了,在这种情况下,段世章及家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一路逃荒要饭来到了保安县(后改为志丹县)麻家河。当时的麻家河是深山老林,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未开垦种植的老荒地也很多,段世章为人勤快、诚实守信、省吃俭用,又加上风调雨顺,家里存集了一些粮食,并且家中的牛羊也逐渐多了起来,生活一天好似一天。后因麻家河经常出没土匪,扰乱了段家原本安逸的生活,粮食、牛羊大都被抢走。为躲避打劫抢掠,于是段世章又带领全家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来到麻地坪。麻地坪地处周河川畔,交通较方便,又是闹红的地方,赤安县苏维埃政权已经建立,社会稳定,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好了起来,土地改革时又分到了一些土地、农具、牛、羊,1935年土改时被定为中农。1936年中共太平区委(城关)委员会成立了党支部,在耳熏目染和党组织的关怀教育下,段世章对党有了认识,思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积极协助支部做群众思想工作,参加农会,带领贫苦农民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积极参加生产,送缴拥军粮,支援前线。1938年段世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段世章家坐落在向阳的山脚下,越过一片开垦了的绿茵茵的台地,就是一大片的柳树滩,被清澈的周河水环绕着。那时候麻地坪村只住着五户人家共计20余人,李铁映的到来,让段世章一家人喜上眉梢,没有儿子的阴霾一扫而空,全被这突然到来的喜悦所取代。全家人对李铁映的疼爱不仅仅是因为家中无子而突然子从天降的原因,还有这是组织上的信任,是组织上的嘱托,是中国革命的后代。他怎么能有所懈怠呢?所以他把李铁映当自己的亲生儿子来抚养,同时还给李铁映取乳名“招娃”。段世章怕孩子吃不饱,就用自己家里的积蓄买了一头奶羊,奶不够时就给李铁映挤羊奶喝,稍大点就加小米面糊了。李铁映是大脸盘、身体胖乎乎的、敦敦实实,不管饭菜好不好,他都能吃的津津有味,从不挑食,他爱说爱笑,力气也很大,同时也很懂事,有什么好吃的从来不一个人享受,要想不喜欢他还真的很难。在段家精心的照顾下,小招娃健康成长,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度过了几年美好的时光。

  

  麻地坪旧貌

  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在1937年1月离开志丹,移居延安后,国共两党结成了团结抗日的统一战线,红色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扩展,延安成了稳定的大后方。1938年春天,党中央决定派金维映等一批同志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也为这些身体有病的同志提供治疗疾患的条件。在苏联治病疗养的金维映在1938年底,托回国的刘英给李维汉带话说“铁映快到上保育院的年龄了,把孩子接回延安上学”。

  1940年春天,麻地坪来了三四个人将李铁映接走了,段世章夫妇知道,这次是真正的离别,要想再次见面就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夫妻两伤感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回到延安的李铁映也是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环境,每天哭喊着要爹娘,没办法之余只能把段世章的妻子蒋世莲接到延安住了一段时间,直到李铁映适应了延安的生活才离开。一年后,延安给段家来信说:如果想念孩子,可到延安探望。于是段家夫妇怀着急迫的心情,赶上毛驴、带上土特产,走了两天到了延安,受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汉的热情接待,他们看到李铁映在院子里和其他小朋友快乐的玩耍,禁不住热泪盈眶,几年来所有的点点滴滴都涌上心头。同时,他们也感到很欣慰,李铁映能够在这样好的环境里生活,正是他们一直所期望的。

  岁月如梭,人间巨变。后来段家在当地又抱养了一个男孩取名叫段立军,儿子长大后,娶了一位精明能干的女子叫胡海兰,他们把曾经的历史如实地告诉了儿子和儿媳。可惜与李维汉家失去联系已经20多年,隔山隔水不知音讯。有一天,村里来了个羊贩子,歇在段家,闲谈中说起往事,见多识广的羊贩子立刻惊讶地说“罗迈是李维汉的另一个名字,是现今的中央统战部长(在志丹奠都时,由于情势的需要,中央领导人都用化名,罗迈是当时李维汉的化名)。”这个消息让段家兴奋不已,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央求羊贩子代写了一封信寄往北京。没想到,还真联系上了,李部长回信说:李铁映正在捷克斯洛伐克留学,待以后有机会便来志丹看望亲人。1961年,李铁映亲笔给段家写来一封信,情深意切的问候两位老人,详细地谈了自己留学情况,嘱咐养父母要爱惜身体,信里还夹着一张李铁映精神饱满的照片。段家人和邻居们拿着照片翻来覆去的端详,谈论着李铁映曾经在段家的点点滴滴,尤其是段世章的妻子蒋世莲,每每拿起照片都情不自禁的流泪,嘴里还念叨着:“我的招娃有出息了,有出息了。” 1970年蒋世莲去世,享年70岁。4年之后,段世章也因病离开了人世。

  2002年9月,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李铁映在西部考察工作,第一次来到了他渴望已久的故土——志丹县,他踏上这块土地后,抑制着内心的激动,他专程来到麻地坪村,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走进每一个家户问长问短,查看粮食屯子有没有粮,盘问大家的生活好不好?他特意来到胡海兰家,看到他曾经寄来的照片,回忆当年,感慨不已;并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谈起了两位老人在世时的一些情况,知道他们是带着遗憾离开的时候,李铁映长时间的沉默了。

  之后,李铁映还和老红军们座谈,重温艰苦的烽火岁月,他要求县委、县政府立足改革开放,以科学的理念带领全县人民再接再厉,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

  2005年9月,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李铁映第二次来到志丹这块故土时,感受到了志丹欣欣向荣的新景象,他又一次到麻地坪村探望当地的乡亲,看到麻地坪村富裕的生活环境,他满意地笑了。他给刘志丹将军烈士陵园敬献了花圈,栽下了一棵松树。并在陵园里和老红军、老八路长时间的座谈,他指出:志丹县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要充分珍惜宝贵的红色资源,弘扬延安精神,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不竭的建设动力;他强调说: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伟大时代精神。延安精神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现在和未来,是不断发展的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大力继承、弘扬和发展延安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把延安精神和新的时代精神与当前新的历史任务结合起来,使延安精神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志丹县总面积3781平方公里,辖6镇5乡1个管理区1个街道办, 14.5万人。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工商兴县、产业富民、城镇带动、项目支撑、科教奠基、跨越发展”战略,奋力打造生态大县、文化明县、经济强县,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志丹,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新成就。2009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5.27亿元,财政总收入27.3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01亿元,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3元。多次荣膺“西部百强县”和“陕西十强县”,并同时努力向“全国百强县”迈进,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和“全国文明县城”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这为志丹县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麻地坪村也在当地镇政府的领导下,有了更好的发展:麻地坪村位于志丹县保安镇城南2公里处,是典型的城乡结合村,省道303线从麻地坪村穿过,这个地理位置为促进麻地坪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的作用,全村共辖7个村民小组,178户731人,总土地有11平方公里。200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8250元,麻地坪村支部近几年曾多次被省、市、县、镇评选为“先进党支部”、“标杆党支部”等荣誉称号。2009年麻地坪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镇”的称号。 

  被采访人:

  苗巨民,男,88岁,老红军,现居住志丹县保安镇柳树坪村。

  苗巨民,1935年参加赤安游击队,被编为四大队。据苗巨民回忆:当时刘志丹已建立了苏维埃政府,麻地坪在解放区内,是“闹红”的地方 。麻地坪当时共有5户人,约20余人,当地种植的作物以米谷、荞麦等为主,每年每户农民都积极自愿为政府提供至少1000斤粮食。李维汉当时就住在村子里,担任红军大学二校校长,当时学校分到了一大群羊,组织把他调回帮二校放羊,才结识李维汉,后又随李到延安工作……

  胡海兰,女,段世章儿媳,现居住志丹县保安镇麻地坪村。

  据胡海兰回忆:婆婆蒋世莲生前说过,李铁映生于1936年9月9日,由于当时政局不稳,其父母难于亲自抚养,组织研究决定,在当地寻找一户人家抚养孩子,为此经县城中医李清海介绍给段世章,当时段世章有3个女儿,儿子不幸夭折,也有领养孩子的意愿,且段家家庭可靠,条件合适,在李铁映出生的第七天就被送到了段家。胡海兰还详细回忆了段世章的生产、生活、工作、身体等情况,从段世章老家榆林双山堡段家湾说起,于1928年逃荒到保安县麻家河村,后又为躲避土匪恶霸,又迁到麻地坪村,李铁映被接回延安后,段世章又抱养一孩,取名段立军。段世章妻子蒋世莲于1970年去世,4年之后,段也因病离开了人世……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