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丽乡村
恢复窄屏

胜日寻芳周河畔 无边光景一时新

发布时间:2021-06-08  来源:延安日报

  河道里,一只只白鹭正起舞、嬉戏、觅食,河岸边一朵朵绽放的花儿正随着晚风翩翩起舞……站在高处俯瞰志丹县城,周河碧水蜿蜒,到处郁郁葱葱。当夕阳西下,远处的晚霞、翱翔的飞鸟在青山绿水中勾勒出一幅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新图景。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享有“将军故里、革命红都”美誉的志丹县,近年来,持续加强自然生态保护,扎实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一个“碧水、蓝天、青山、净土”的新红都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过去一处美,现在处处美

  “这河水,比前几年强多了。”在周河边住了快20年的刘顺林,站在志丹县保安桥上感慨道,“现在,只要有时间,我都愿意在周河边溜达溜达。”

  “以前哪能想象还有今天这一景!”傍晚时分,看着河滨公园熙熙攘攘的人群,市民雷巧萍提起周河治理以来的变化,赞不绝口。

  随着河道环境的持续向好,周河边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白鹭。

  5月13日,记者在志丹县水务局看到了白鹭的照片。照片里的白鹭正三五成群在河里戏水、玩耍、觅食,水上姿态尽显生态风情,似乎恋上了这里的风景。

  “那段时间,白鹭每天早上七八点会结队来到河边觅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看。”水务局工作人员张凤龙说。

  周河的嬗变,得益于河长制工作的逐步推进,如今绿色志丹,生态志丹,美丽志丹画卷正徐徐展开。

  “我这活又不累,还有工资拿,看着河水越来越清,人心情都变好了,真是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巡河员周三宝像往常一样,在河边一边散步,一边弯腰捡起一些散落的垃圾。

  像周三宝这样的巡河员,在志丹还有很多,他们像辛勤的工蜂,时刻关注着杏河、洛河、周河三条河的“健康”状况。

  有了外部看护,还需要内部调理。志丹通过3个污水收集提升泵站解决了73个污水直排的污水收集问题,使县城污水处理厂日增污水3100余立方米,城区污水基本实现了应收尽收。

  为使碧水长流,自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志丹县采取临时、短期、中长期三项治污措施,2017年在镇办(中心)先后共修建污水收集池95个,通过三级自然沉淀过滤方式减轻污染,2018年至2020年各镇办、社区都兴建了规模不等的污水处理站点并配套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工程,全面封堵取缔了各涉河排污口,杜绝了污水直排河道,各监测断面水质实现了达标稳定。

  通过整治,该县县城污水收集率达到92.8%,39公里河道得到清理,16处污染源整治到位,率先设立了镇控出境断面监测点位,将水质监测点位由原先4个增加至21个。洛河出境断面水质由2015年的劣Ⅴ类转变为Ⅲ类;周河出境断面水质由2015年的劣Ⅴ类转变为Ⅳ类;杏子河水质长期稳定为Ⅲ类水质。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8%以上。

  有了青山绿水,还要保净土蓝天。

  去年,一条“2020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2天,在陕北地区26县(区)中排名第一”的新闻链接,刷屏了志丹人民的微信朋友圈。

  这样的成绩,不仅是该县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强有力佐证,更是对该县“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现在和3年前完全就是两个景象,早上拉开窗帘看到的是蓝天白云,夜晚抬头望见的是繁星点点。”说起如今的生活环境,志丹县守义大厦负责人边长春在好评的同时这样“吐槽”,“相较于几年前,院子里到处飘着黑色的烟尘,外面走一圈回到家,衣服上落了一层灰。”

  近年来,志丹县以中省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落实为抓手,紧紧围绕打赢、打好“碧水、蓝天、青山、净土”四大保卫战,推动生态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同时,县上认真贯彻落实《延安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坚持“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策并举,大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截至目前,该县共完成了67家餐饮行业油烟净化装置安装,并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完成了5台燃煤锅炉的拆改任务,集中供热站13台燃气锅炉完成了低氮改造,未纳入集中供热的区域,坚持使用低硫、低碳的环保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的志丹生态环境从“一处美”变成了“处处美”,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源、清洁的环境已经成为该县人民生活的“标配”,千金不换。

  山川绿起来,钱袋鼓起来

  “苹果一山杏一山,咱志丹到处是钱串串。杨树成林柳成行,咱农民住上了小楼房……”这一段陕北说书,唱的便是生态环境建设给志丹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初夏,行走在志丹县韩家沟小流域,满目青山碧水,处处绿意盎然,山顶整齐的梯田地里栽满了苹果树,山腰绿树成荫,山脚碧水泱泱,一幅幅美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韩家沟小流域治理,可以说是志丹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缩影。我们通过‘一聘两补、产业拓路’精准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不断探索践行林业扶贫新路子,找准了县域绿色发展与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结合点,使如火如荼的林业建设和生态保护为区域农民群众释放了共享生态红利。”志丹县林业局局长牛立廷说。

  1999年,志丹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年来,曾经裸露的黄土地披上了“绿衣”,梯田栽上了“金果果”,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永宁镇贺老庄村便是其中之一。

  “村上的坡地和荒山都栽了树、种了草,按照县上的政策引导,剩下的标准梯田全部种上了果树。去年我的苹果卖了8万多元,全村共卖了200多万元,光苹果这一项就给村民人均增收7000元左右,加上退耕还林的补助,现在收入不少呢。”永宁镇贺老庄村村支书王志昌自豪地说。

  该县大力建设生态环境中,因地施策、因林设岗,精准落实惠农补贴,以短养长、以大带小,巩固发展林业产业和用工代赈、用转代守,有效地推动了贫困村、贫困群众转岗就业、产业发展、收入增加,与绿色环保的生态高质量发展大局“有谋而合”。

  “向林子要票子”。5年来持续参与护林就业贫困群众247人,累计选聘585人次,不断提高月薪至400元,累计发放管护工资210万元,集体林管护经费的依规高效使用,让农民尝到“甜头”。

  远在金丁镇芦子沟村,张志信正忙着疏果。在枝繁叶茂的果园里,61岁的张志信告诉记者,他家去年11亩果园至少收入3.5万元,加上生态护林员收入近5000元,到年底所有收入大概有4万元。

  三孔破窑洞传了两代人,加之妻子常年患病,儿子患有精神分裂症,日子越来越穷。这样的日子,曾让张志信望不到头。

  “能有今天的好生活,全凭党的好政策。现在家里种了苹果,又当起了生态护林员,今后的日子更有盼头了。”张志信高兴地说。

  几年的生态护林员工作,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在张志信的思维深处熠熠生辉。如今,他管护的55公顷生态林更加苍翠,11亩苹果园作为经济林产业已初见成效。

  “2016年我家纯收入3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感谢林业局生态扶贫干部的细心关怀,给我提供这么好的兼职护林岗位。”张志信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如今,张志信经常引用毛主席这句诗词给大家介绍他的护林工作和村子周围的生态环境。

  张志信只是该县贫困人口优先享受护林政策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志丹林业整合林地管理管护资金,在贫困人口中选聘续聘生态护林员469人,益贫1300余人。同时,及时了解掌握生态建设用工需求,就近优先安排贫困群众参与各类林业工程建设,增加短期劳务性收入,解决实际生活困难。

  “绿水青山、蓝天净土”不是志丹人口头上的叫喊,而是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成为该县政府、企业、群众的自觉行动。

  2018年以来,该县共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务工2850天次,实现劳务收入57万余元,解了部分群众柴米油盐的燃眉之急,也激发了群众勤劳致富的信心。

  与此同时,土地流转收益4000多万元的资产性收入又将落入8个行政村200多户农民的致富口袋,助力50多户脱贫户得到帮扶巩固,唤醒了“沉睡的林地资源”。

  回望过去,方能知晓来时的路。目光向前,前进的征途才能行稳致远。一条条政策、一项项措施在志丹的山沟梁峁间落地生根,使得红都大地从黄到绿、由穷变富,蜕变出斑斓的色彩,宛若新生。(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刘涛)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