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富裕志丹
恢复窄屏

“四轮驱动”助推脱贫致富

发布时间:2021-04-14  来源:延安脱贫信息专报

  2015年以来,志丹全县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牢记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嘱托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紧迫、最重要、最严肃的政治任务,举县一致,高频聚焦,尽锐出战,硬仗硬打。通过坚持行政推动、改革牵动、互助资金撬动、村集体经济带动的“四轮驱动”产业发展策略,形成了“一主两特十二道菜,量身定制产业全覆盖”的“苹果+N”产业扶贫格局,助推全县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到2020年底,全县5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233户3093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户89人边缘户、4户7人脱贫监测户致贫返贫风险全部消除。

  定制“推动轮”

  让政策成为产业扶贫的点金石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旺则乡村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是关键。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志丹县按照“一户一法、因户施策”的方法,量身制定、精准配套农业产业,把苹果、棚栽蔬菜作为长效产业,把“四种”(种杂粮、种黄芪、种牡丹、种芍药)作为中线产业,把“六养”(养土鸡、养土猪、养湖羊、养牛驴、养中蜂、养蘑菇)作为短线产业来大力培育,做到了“群众点单、政府配菜”,全面的造血路径有效夯实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基础。

  为了进一步加快脱贫产业建设步伐,志丹县建立“一项产业、一名领导、一组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专门制定出台了《志丹县脱贫攻坚产业建设扶持方案》,前所未有扶持力度,有效激励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截至目前,全县脱贫户中发展农业产业的有949户,其中发展苹果产业658户5335.02亩,挂果园达到2774.96亩,发展特色种植315户2351亩,发展养殖业370户4665头(箱、只),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带动560户,全县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形成了“苹果+N”脱贫产业发展格局。全县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36.4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13617.7元,年均增长31.7%,产业扶贫案例获得全省一等奖并被国务院扶贫办肯定推广。

  安装“牵动轮”

  让农村改革成为产业扶贫的新引擎

  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的大变革大转型阶段,志丹县践行“四变”改革面对新形势、应对新变化,以农村改革促进产业扶贫质效提升。一是外出取经求变。在了解到贵州塘约、榆林赵家峁等地成功的做法后,志丹县组织相关人员前往学习取经,寻求农业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二是邀请企业参变。将参与变革的目标瞄向新型经营主体、瞄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扶持新型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帮助贫困人口就业、帮助贫困家庭增收。目前已有5家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业农村改革,与贫困户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三是深入群众讲变。针对部分贫困户土地闲置,既没有发展产业意向,也没有流转土地意愿的现状。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向贫困户“讲政策、讲形势、讲效果”,打消群众的后顾之忧,拓展贫困户的视野,从而使贫困户成为土地流转的受益者,企业务工的受益者,学技术、学管理的受益者。四是敢创敢为推变。采取“经营主体+三变+贫困户”方式,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外生动力,激发贫困户发展内生动力,促成义正、永宁等7个镇与陕果集团志丹分公司达成合作,带动全县200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出台《扶持现代农业十条措施》,每年列支7000万元支持农村改革和苹果产业建设,发动科技干部、企业职工、离退休干部等群体返乡创业、流转土地、入股联营,动员3000余人返乡创业,引进龙头企业11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65家、20亩以上的产业大户和家庭农场3000户。建设陕果集团2万亩苹果、绿葆农业8000亩黄芪、北京惠农合3000亩油用牡丹等15个“三变”改革基地,吸纳3273户农户、739户低收入人口入股联营,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建起了“产业工厂”。

                             图为:志丹县永宁镇崾子川村集体经济百亩荷花

  锻造“撬动轮”

  让互助资金成为产业扶贫的新动能

  资金短缺是脱贫攻坚最大的制约瓶颈,为有效解决农村产业发展资金难的问题,全县109个村实现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全覆盖,吸纳会员6073户,资金规模达到4297.7万元。扶贫互助资金覆盖面达100%,借款率超80%,互助资金“短平快”的服务方式为贫困户发展产业解决了燃眉之急,真正体现了小资金大效用,成为“贫困户身边的开发银行”。向金融机构注入扶贫小额信贷担保基金1000万元,以1:5的比例进行投放,发放小额扶贫贷款558笔2067.9万元。动员信用联社、农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开展“双基联动”“惠农E贷”行动,累计授信1483户1.4亿元,投放惠农贷款1.34亿元。吸纳社会各类资金1514万元,为全县建档立卡户购买“助农保”,累计赔付13.5万元。通过最大限度撬动整合各类资金,不但激活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流,而且全面破解产业扶贫资金短缺难题。

  启动“带动轮”

  让集体经济成为脱贫攻坚的助推器

  面对村集体经济空壳化严重倾向,志丹县坚持“规划上引领、机制上健全、政策上扶持、方式上创新”的思路,激活农村发展要素,实现村级集体资源、资产、资金保值增值,助推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一是在规划上指导。规划制定遵循“组织领导、因地制宜、村级主体、统筹兼顾、抓点带面”五项原则,全面实施“1551”村集体经济工程,为全县每村建设1座百吨果库,注入50万元以上互助资金、发展50亩以上集体果园、建设1个千头养猪场。积极开展“双扶双帮”行动,支持1家龙头企业、54个合作社、7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215户贫困户合作联营、就近就业。二是在机制上健全。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领导、法人治理、经营运行、收益分配、监督管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等各项机制,指导完善贫困村合作社经营管理办法、收益分配办法,并对所有贫困村集体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实现“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健全的监管机制”的四有标准。三是在扶持上倾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壮大全县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分类推进各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累计投入资金5626万元,修建百吨组装式冷藏库113座,千头猪场32座,发展果园1.01万亩,特色种植0.3万亩,特色养殖10.5万只(头),形成苹果产业主导的“苹果+N”集体经济产业格局。四是方式上创新。采取“政府谋划寻路、试点试水探路、企业示范领路、部门帮扶拓路、村级跟进选路”的办法,探索出“支部+企业+村集体”“支部+合作组织+贫困户”等模式,初步形成了资源发展型、资产经营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创新型、协调增收型等五种模式,培育出了一批集体经济强村。全县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了脱贫产业、互助资金、“双基联动”、保险助力、爱心超市、村集体经济、法律扶贫“五到户”和科技特派员“八个全覆盖”。全县109个村均制定有三年发展规划,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才队伍、组织建设、农村治理等方面确定具体举措,接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确保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绩源于付出,硕果来自实干,志丹县脱贫攻坚取得成绩的背后,浸润着16万红都儿女艰辛的汗水和不懈的奋斗。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县上下将慎终如始,以昂扬斗志、过硬作风巩固拓展成效,以科学规划、火热干劲推进乡村振兴,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